2021年,我国科技事业又度过了不平凡的一年,克服重重难关,也取得辉煌成就。2021年即将过去,三思派特别邀请了21位科技创新领域专家学者,以关键词加评述的形式,共同回顾2021年的风云变幻。
(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元
中国科技创新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21年官方公布的成绩单继续令人惊叹,令国人振奋。若做长时段国际比较,中国绝对是一个特例:在人均GDP处于较低水平阶段仍保持着持续的科技高投入,科技成果产出也快速增长。回顾历史,甚至在仍处于一穷二白和工业化刚刚起步阶段,中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部署了大量现在也仍属高科技领域的院所和大学学科,在各省市自治区甚至大多数县域建立了各种从事科学和技术教育研究的机构。于是,我们习惯于将所有的成功归结为中国特色,如大国之为,追赶优势,全国动员和与时俱进的积极政策等等,却可能忽视了事物存在着的两面性,即我们多年总在纠结而又得不到较彻底解决的问题恰恰与此有关:大国之为使科技创新具有过于细化的目标导向,从而可能压缩了科学最需要的想象力空间;追赶产生了某种心态,使各部门各地区对应着自我选定的目标制定出具体的行动和苛严的考核要求;全国动员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强化了行政色彩,将组织、事务、人等均分成三六九等,分层级来配置资源;积极的政策也可能使我们忽视了科技创新需要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建立,更将这些政策囿于科技领域本身,如知识产权本质是私有产权,公司法提供了分散创新风险的责任,成果转化更重要的问题可能是组织制度和组织方式,等等。我们需要反思,特别是需要勇气以批判性思维面对问题,从而寻求一种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
王国豫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复旦大学生命医学伦理研究中心主任
建设数字中国是2021年科技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数字技术在更新迭代,数字产业在飞速增长。从数字经济、数字平台、数字货币、数字企业到数字政府、数字社区、数字乡村,数字治理,各行各业都在努力实现数字化转型。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数字世界的诞生正在逐渐成为现实。然而,与此相应的数字世界的伦理秩序的建设还面临很多挑战。
文一
中国崛起是人类经济史上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最为壮观的全球性历史事件:它已经彻底撼动和改变了西方自哥伦布航海以来主导了500多年的全球贸易秩序与地缘政治格局。中国未来的科技爆发还将进一步震撼西方世界,迫使以十字军东征精神和文明冲突为行动指南的基督教西方世界,回归“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来。田光善
近几年来,特别是即将过去的2021年间,发生了数次令人极为不快、或曰“卡脖子”的事件,凸显了我们国家科技创新架构的软肋。痛定思痛,如何从中吸取教训,既不讳疾忌医,也不悲观失望地寻找解决之道,乃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最为明显的问题,一是企业家精神的缺失,二是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之间的界限不清,关系不正。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者,既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也需要很大的冒险精神,如特斯拉汽车公司总裁马斯克那样的人物。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在新的一年里,更为可行的是理顺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良性循环。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党带领全国人民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为“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新时期,我国创新进入提质增效阶段: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以追赶战略到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适应高质量发展、全球科技竞争格局的新要求,增强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能力,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提高整体效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
在科技发展的中级阶段,科研整体水平为中等水平,以推崇顶刊论文等优秀成果的数量为特征,擅长此道者纷纷胜出,“中材大用”,占据一流人才位置,形成了内卷型科研体系。实际上,顶刊论文不等于顶级成果、优秀人才不等于一流人才。当科技发展走过中级阶段需要升入追求原始创新自立自强的高级阶段时,“中材大用”者却依然占据高位,成为巨大障碍,科技发展落入“中等水平陷阱”。对内卷型科研体系的经费投入再多,也无法实现基础研究水平的跃升。只有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设立卓越科研特区,打造卓越科研体系,破“五唯”立新标,从以顶刊论文数量论英雄转变为以原创突破论英雄,才可能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在2021年我终于找到了解决我近年研究中困惑的关键:区分技术与科学!只要考虑到技术的历史比科学更长,就知道至少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技术是没有科学作为基础而发生和发展的。而如果我们将技术和科学视为两个平行系统,很多事情就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例如,我们就会发现,美国从来就没有真正重视过基础科学,美国是靠应用技术而强大的。《无尽的前沿》中关于重视基础科学的说法,至多只是V.布什等少数人的愿景宣示,而在客观上则形成了对世界各国的战略欺骗。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
全球科技创新已经进入了全新的竞争格局,科技创新的背后是一国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技创新人才与能力的竞争,也是科技创新制度与政策效率的竞争。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中,2021年国家全面加强基础研究以及应用基础研究,推进科研体制深化改革重视科技创新的效率提升,尤其在组织抗击新冠疫情的科学研究与防治技术进步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人民的生命健康、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作出贡献。2021年科技创新成果在转化成产业增长方面有了突出成就,人工智能、数字技术、5G通讯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等已经切实从科学殿堂进入产业应用领域,为我国新型产业体系建设、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助力我国经济、社会、生态“高质量”发展。全球新冠疫情造成了数十年来最严重的人类和经济危机,导致制造业产出、支出、收入、就业和整体经济增长下降,最终导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除了这些短期动态之外,大流行还引发了重大转变,例如数字化和自动化的步伐加快、第四次工业革命及其对劳动力市场和生产力的影响。
除非国际政策响应侧重于强劲和可持续的复苏以及经济、社会和气候适应能力,否则《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现将受到严重威胁,大流行的影响可能是长期和严重的。
在COVID-19 大流行期间,发现拥有强大、多元化工业部门的经济体与 GDP 增长损失较小和复苏较快有关。因此,进一步促进包容和可持续的工业发展对于社会经济复苏和建设更具包容性、可持续性和复原力的未来至关重要。2021年,中美博弈进入新阶段。今年3月阿拉斯加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议上,中国明确反对美国“基于实力地位的外交”,标志着双方各自亮明了底线,自此两国博弈进入以“实力对实力”的发展新阶段。从中美战略均势形成的物质基础看,中美经济势力对比已突破临界点,中国拥有对抗西方全面围堵的物质基础。2020年中国GDP已达美国74%,超过当年苏联和日本所能达到的高度;新能源等现代产业处于市场爆发的前夜,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正在形成,正成为西方的真正竞争者。从中国在博弈中的策略手段看,中国对美的策略从“克制的报复”向“有选择的反击”转变,标志着中美博弈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过去的4年,中国成功地顶住了美国的全面进攻,在经济和贸易上都扛住了冲击,已在局部领域可对西方实行反制裁。从中美战略竞争的空间范围看,博弈场所从西太平洋向全球拓展。过去中美地缘战略竞争主要发生在西太平洋,目前出现向北印度洋地区和欧洲蔓延的趋势,反映中国战略辐射半径和“控场”能力明显增强,中国可动用的战略资源和筹码明显增多。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国踏上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征程,在载人航天、量子通信、疫苗研发等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同时,“十四五”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推动中国科技创新事业注入了强大动力,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产业的飞速发展,也成为推动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二十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国逐步成为全球科研重要贡献者的伟大历程和高光时刻。我们也将不断思考和探索更好的科学服务方式,并持续关注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等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不断开发和提供数字化的服务与工具,助力中国创新。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也是最有活力的数字创新试验场,我们需要追踪中国数字化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寻找最佳创新发展与治理实践。无处不在的数据、链接和智能,为我们在重要领域的突破性创新赋能了新工具、新市场和新资源,作为一个14亿人口的新兴大国,我国经济社会在全面的数字化转型,伴随着无穷的数字创新和创业机会,理论和政策研究要追上丰富多彩的数字创新实践。陈宪
都市圈是区域一体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城市集群形态。2021年,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复南京、福州和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稍后还将有多个都市圈发展规划出台。都市圈从大城市、中心城市演变而来,轨道交通将它们与周边城市和乡村融合,形成多中心圈层结构的经济功能区。编制并实施都市圈发展规划,能够起到优化空间结构的作用。在都市圈,创新和产业集群,有助于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社会和生态协同治理,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和美丽;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有助于构建共同富裕的基石。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一百年风雨征程中走出了一个风华正茂的全新中国,百姓安居乐业,科技高速发展。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绿色低碳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全国完成造林5400万亩,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升至82.6%,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0亿千瓦大关。自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鸣锣交易以来,截至12月15日,累计成交量1.07亿吨,成交额44.26亿元。中国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方面迈出铿锵有力的步伐。
2021年,华北电力大学和国家电网通过BOT合作方式打造的“综合能源智慧管控中心”投入使用,在高校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能源系统,既为学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提供一个新的平台,也为高等学校打造绿色低碳校园提供了新的值得推广的思路。去年疫情初始,大中小学网络授课,大多限于原班同学。但我在公共网络平台直播了量子信息课程(用电脑屏分享),惠及了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师和科研人员。这可能是最早在公共平台上直播的大学课程。今年我直播了课堂教学,全程板书,广受欢迎。今年人们公开直播的课多起来了,更多是学术报告和学术会议。这是疫情促进发生的科学交流方式的巨大改变。人们不需旅行,只要能使用网络平台,就可以参与学术活动,非常方便。研究可持续发展,回望2021年,我想用一个词是1.5度,联合国在格拉斯哥举行应对气候变化COP26会议,达成的最大共识是人类未来控制温度上升不超过1.5度才是相对安全的。
浙江省社科联主席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
“揭榜挂帅”是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一年来的探索实践表明,“揭榜挂帅”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不断完善科学家为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充分激发创新活力,不断优化整合科技资源配置,着力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创新,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进而为应对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新形势,推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院士
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机器学习是使用计算机自主分析数据、寻找规律的算法概念,也是世界科技的新兴热点。作为人工智能的代表,机器学习不断挑战和突破人类智慧的极限,其影响正深入我们生活和研究的各个方面。机器学习对大数据和复杂、隐藏规律的强大功能尤其适合研究和理解科学前沿的复杂体系。近期,在运用机器学习进行凝聚态的分类、表述、测量、实验分析和调控等研究方向都取得了常规方法鞭长莫及的进展,说明机器学习在科研重点和难点上具有与众不同的优势。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管理与政策学院院长
人类社会经历了从电子化到信息化再到数字化的历史演化过程,创新驱动数字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潮流,充分表明创新驱动数字转型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明确从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等三个方面建设数字中国,标志着全方位推进数字转型进入实践阶段,将导致科学研究范式、技术开发范式产业发展范式、社会服务范式环境发展范式、文化发展范式等的转变,创新驱动数字转型发展进入新常态。